查看原文
其他

集大成者!听叶嘉莹先生讲长安三万里之外的杜甫

南开大学 2023-08-28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华每日电讯 Author 叶嘉莹


国漫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以高适视角出发,描述了他和李白的生平经历,展现出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变迁,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。



盛唐正是群星闪耀时,诗人辈出,熠熠生辉。不止主角中的高适和李白,提起唐诗,如何让人不想起“诗圣”杜甫。




从岐王府里天真活泼的少年,成长为与高适重逢时沉着老成的青年,电影从两个画面表现出杜甫的人生轨迹。



《长安三万里》之外,我们如何理解杜甫的诗歌成就?



让我们一起来听叶嘉莹先生讲述杜甫的集大成......


1989年,叶嘉莹先生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(UBC)讲授新一轮中国诗歌史课程。叶先生从《诗经》讲起,至李贺结束,用一学期时间系统地讲述了先秦至唐朝诗歌史。


《新华每日电讯》草地周刊开设“迦陵课堂”专栏,刊发全部课程精要。本文为第二十四课,叶先生分析诗圣杜甫诗歌的集大成是怎样形成的,原标题为《杜甫的集大成是怎么形成的?》


全文如下:


今天开始,我们来讲杜甫的诗。我们准备的第一首是《望岳》,是杜甫的早年作品,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基本心态和写作才能上的一点特色。


  讲李白时,我是总体地介绍他的生平,然后才讲他的诗。可是讲杜甫,我只把他早年的家庭简单介绍一下,至于他以后的生活,我会结合他的诗歌来讲。


  李白写《远别离》,写的不是他自己,而是尧舜时代帝舜与娥皇女英的分别。他写《长干行》,“妾发初覆额,折花门前剧”,写的是长江边上一对相爱的人从小到大的感情,写的也不是他自己。可是杜甫留下来的1500多首诗里,很多都是写他自己的生活,以及当时国家的形势,所以杜甫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


南开大学供图


为杜甫的诗歌成就,找到一个“坐标”


  杜甫的曾祖杜依艺,曾在河南巩县做县令。戴君仁的《诗选》里写杜甫字子美,是杜审言的孙子,本来是湖北襄阳人,后来迁到河南巩县。可是杜甫常说自己是“杜陵野老”,那么他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?


  他的祖先曾迁移很多次,他的远祖,十三代以前的祖先——晋朝时的杜预是一个文武双全、有伟大成就的人。在文方面,“十三经”里的《左传》就是杜预注解的,可见他学问之高。在武方面,晋朝初年,本来是魏蜀吴三国鼎立,蜀被魏灭,可是魏后来被晋篡夺了。魏改晋后,晋才消灭了东南的孙吴,而当时出兵讨伐东吴的就是杜预。杜甫在诗歌里常常写他祖先的这份功业。


  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叫南窑村的地方。这个地方我很熟悉,1983年我去参加杜甫的全集汇注研讨会时,我们参观了南窑村。南窑村有一座山,山上有三个山峰,像一个笔架,当地人叫它笔架山。山下有一个土山,土山里有窑洞,杜甫就出生在巩县南窑村的一个窑洞之中。


 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,我们讲初唐诗歌时讲过。杜甫有一首诗是写给儿子的,里面有这样两句:“诗是吾家事,人传世上情。”杜甫的远祖杜预,在文治武功上有这么好的成就,他的祖父杜审言在诗歌方面有这样的成就。不但如此,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,我们曾经讲过杜审言一首酬答别人的诗《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》,这是一首五言律诗。唐朝初年律诗的平仄对偶,以及体裁的奠定,杜审言是有一份贡献的,而且杜审言的五言律诗对偶对得非常工整。


  杜甫年老时写过几首诗,讲他对诗歌的见解。他说“不薄今人爱古人,清词丽句必为邻”。当时有一种风气,认为后来的一些诗人写的律诗只讲究对偶、只写风景,不能反映现实,不能表现一种深刻的思想和志意,这是不好的。陈子昂提倡复古,他认为只注重对偶平仄,只注重形式美而内容空洞,这是不好的。岂止陈子昂提倡复古,李白写过一组《古风》的诗,其中第一首就是表现他对文学的见解、对诗歌的看法。里边有这样两句:“自从建安来,绮丽不足珍。”他说诗歌自从建安以后是“绮丽”,大家只注重外表辞采的美丽,但这样的诗是没有价值的,诗歌要以内容思想的价值为主。


  “建安”是东汉献帝的年号,那时已经开始有三国分立的情势,不过曹魏还没有篡汉,曹操有实权,他挟制天子,命令诸侯。在建安时代,曹操、曹丕、曹植的诗都写得很好。可是现在李白说诗歌自从建安以来是“绮丽”,这样的诗是没有价值的。这是李太白的议论、陈子昂的议论。所以当时诗坛上,杜审言、沈佺期、宋之问这些人,都是以五言律诗写得好而出名。因为那个时候五言律诗是一个刚刚成立的新形式,古代诗歌没有讲究平仄对偶,这是一个新的体裁,所以很多有才能的人,大家都去尝试,写了很多漂亮对偶工整的律诗。“淑气催黄鸟,晴光转绿蘋。云霞出海曙,梅柳渡江春”,音调铿锵,辞采美丽,念起来很好听,看起来很漂亮。于是陈子昂跟李白这些人就认为,只注重辞采,缺少内容的诗是不好的。


  李白的五言律诗我们讲过一首写边塞的,他那首对得很工整:“晓战随金鼓,宵眠抱玉鞍。”说他早晨出去打仗,晚上就把马鞍子卸下来抱着睡。早晨对晚上,“金”对“玉”,“抱”对“随”,“鞍”对“鼓”。但你要知道李白是不经意、不受约束的天才。所谓“大江无风,波浪自涌;白云从空,随风变灭”,李白诗的特色在于飞扬变化,像一只老鹰一样飞在天上,你把他装进一个小笼子,他翅膀都张不开。你把他用很多的格律束缚起来,他就作不好诗了。


  所以他如果要写得好,就得把那个笼子挣破,飞起来才能够写得好。李白的五言律诗虽然偶尔有写得好的,可他的七言律诗一般都写得不好。因为七言律诗比五言律诗多了两个字,约束就更加严密了,所以李白的七言律诗写得少,而且也写得不好。


  现在我要讲杜甫在整个唐诗历史演进方面的重要性。我们要知道从陈子昂、李白,从杜审言到杜甫,他们是怎样演变的。对于杜甫真正的成就,你要像解析几何一样,给他找到一个坐标,从众多的作者、不同的空间来比较。所以,你一定要有一个通观、整体的看法,才能了解他的价值和地位。我们说李白有写得很好的五言律诗。现在趁这个机会我们来看一下他的《夜泊牛渚怀古》。“牛渚西江夜,青天无片云。登舟望秋月,空忆谢将军。余亦能高咏,斯人不可闻。明朝挂帆去,枫叶落纷纷。”


  “牛渚”是牛渚矶,在安徽当涂县西北的一个地方。古代称从江西九江到南京的这一段长江为西江,所以牛渚属于西江。而且你要知道,李白的晚年就是死在安徽当涂的,所以李白最早的诗集是李白临死的时候,拜托当涂县县令李阳冰替他编辑的。


  这是李白晚年写的诗歌。李白一直自诩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总想建立一番事业。可是他几次尝试几次失败!玄宗时,尝试做官,可玄宗把他当作歌妓、乐工一样养活,所以他不满意。永王璘时李白加入他的队伍,永王璘被肃宗平定,李白被判罪贬到夜郎,后来被放回来了。“牛渚西江夜”,他说我今天来到牛渚山下、西江边,夜过牛渚,船就停在这里。“怀古”,就想到了古代的一段历史。“青天无片云”,天上一片白云都没有,很晴朗的一个夜晚。因为青天无片云,天的高远,月的明亮,才引起人很多向往跟悲哀。


  “登舟望秋月”,我就上了一只船,因为要离开牛渚到别的地方去,我望一望天上的明月,“空忆谢将军”,我就怀念起晋朝的将军谢尚,他曾封过镇西将军,到过牛渚。谢尚将军碰见一个有才学的人叫袁宏,在船上吟诗。谢尚听到了,说这个人的诗吟得好,诗作得也很好,就马上请他出来相见,非常欣赏他。李白说,我就怀念起那个赏才而且懂诗的谢将军。


  “余亦能高咏”,我李白作诗难道不如袁宏?可是“斯人不可闻”。像谢尚这样的人,怎么没听过我李白吟诗,没看见我的诗,我没有遇见一个真的能欣赏我才能的人。“明朝挂帆去”,明天我就要离开这个地方,这个袁宏碰见谢尚的地方,是可能有一个欣赏我的人出现的地方,可是我没有遇见。我的前途将是“枫叶落纷纷”,是秋天的道路,那美丽的鲜红枫叶都凋零飘落了。


  这是李白很好的一首诗,我要讲的还不是这个。我想说李白的律诗好得就像一只大鹏鸟,他要打破这个藩笼。“登舟望秋月,空忆谢将军。余亦能高咏,斯人不可闻”,他说我登上船看到秋月,就怀念谢将军。“舟”是名词,“忆”是动词,“谢将军”和“望秋月”完全不对。“余亦能高咏,斯人不可闻”,“人”是名词,“斯”是一个指示词,这个人。“余”是“我”的代名词。“亦”是副词,这也不对。


  所以你看李白是属于不受约束类型的天才。他把表面上的格律形式打破了,但他所掌握的不是形式、外表上的平衡,而是本质上的平衡。就像一斤棉花和一斤铁,铁只有那么一块,棉花有那么一大片,外表形式上不同,可是两个分量上都是一斤。


  那李白怎么保持平衡?“登舟望秋月,空忆谢将军”,在这两句中,“忆”是动词,“舟”是名词,形式上绝对是不平衡的。可是分量上呢,一个写的是“登舟”,一个写的是“忆人”,事情的本质是平衡的。


“集大成的胸襟”生于“可以集大成的时代”


  我要回来讲杜甫。杜甫说“不薄今人爱古人,清词丽句必为邻”。今人写这种工整的律诗,我不鄙薄今人;古人写那种古朴的、没有严格格律的古诗,我也喜爱。“清词丽句必为邻”,只要是美丽的词句,我都要跟它做邻居,愿意模仿、愿意接近。这就是杜甫的不同和伟大之处。在唐朝诗歌的演进历史上,我们给他找个坐标——“集大成的胸襟”,生于“可以集大成的时代”。我认为这与他的家学很有关系,因为他的祖父就写近体诗,所以他不鄙薄近体诗,写律诗也达到那么高的成就。


  可是如果杜甫生在建安时代,他能够写出《秋兴八首》这样的律诗来吗?不可能。因为那时没有律诗的体裁。他现在能够五言、七言、古体、律体都写得很好,是因为他生于那个可以集大成的时代。


  唐朝上接隋朝,但隋朝很短,没有伟大的诗人出现。隋以前是南北朝,当时中国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,所以那时有很多新鲜的、外来的文化渗透到诗歌里。北朝的作风比较接近骑马射箭的北方民族,是雄健豪放的。而南朝偏安在南京附近,每天沉迷歌舞享乐,所以他们的诗是绮丽、柔靡的。


  杜甫有集大成的容量。李白、陈子昂他们只想继承建安以前的文学遗产,建安以后的晋代的文学遗产,南北朝时代北朝的雄健豪放、南朝的绮丽柔靡,自从建安以来“绮丽不足珍”,他们都把它否定了。可是杜甫都接受了,所以杜甫才能够有集大成的成就。


  讲到杜甫的“集大成”,要对“集大成”有一个了解,这三个字本来是指圣者的一种修养。孟子说,一个真正伟大的人,平生的乐章不是单个乐器的演奏,而是交响乐,是很多乐器的合奏,而不是一个声音、一个标准,孟子说那就是“集大成”。如果你只是完成了一个乐章,这个叫做“小成”。集大成,他说是“金声而玉振之”。“金声”,是说要以钟声开始,敲定你的基本乐调。“玉振”是说结尾时,要以玉磬结尾,要一个庄严的完整的结束。他说各种乐器合奏的时候,一个人应该全始全终。有的人好事做了一半,后来忽然变坏了。所以你要有全始全终的修养,这就叫做“集大成”。作诗是如此,做人也是如此。有的人支持一个标准,就如同只演奏一个音乐,只要你能从始到终完成,你都是胜者,只是你这个胜者所持的标准不同。我们讲到杜甫的“集大成”,就是说杜甫能够接受各方面的好处。他之所以能完成他的“集大成”的成就,一方面因为他生在唐朝,是可以集大成的时代,可以集南北古今的大成;另一方面因为他有这样的容量,他接受、他承认每一方面都有它的好处。


从《望岳》看杜甫的向善和努力


  我们现在来看杜甫的《望岳》。这首诗是一首好诗,不过在他1500多首诗里,这首诗不是最好的。可是这首早期作品,已经表现了他的风格特色和个人本质。


  “岱宗夫如何,齐鲁青未了。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(“割”字是入声)。荡胸生曾云,决眦入归鸟。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”


  我们讲中国古代诗人有遇与不遇。有的人机会很好,仕宦显达,像宋代的晏殊,14岁朝廷就让他做秘书省正字了。而有的人六七十岁了还没有考中进士。机会好就“遇”,有的人终生都“不遇”。我现在还不是说人有遇与不遇。我说的是山有遇,也有不遇。中国有五岳,东岳泰山、西岳华山、南岳衡山、中岳嵩山、北岳恒山。最有名的是泰山,还有一个是嵩山。泰山之所以有名,是因为泰山经过孔子的赞美,孔子“登泰山而小天下”,“登东山而小鲁”。孔子这位老先生是山东人,他只能上泰山,别的山他都没有机会去,他没有去湖南看看衡山,当时的儒家认为湖南是南蛮之地。嵩山之所以出名,是因为《诗经》就赞美它的高:“崧高维岳,骏极于天。”


  我去过嵩山、泰山,我认为在中国的山里,这两座山都不够漂亮,我认为最美的山是黄山。我念中国旧诗,读到很多地方,我都想去看一看。李白不是写了“牛渚西江月”吗,我就跑到牛渚去看一看。李白出生的地方是青莲乡,那我也去看一看。杜甫的出生地河南巩县,我也跑去看了一看。


  我所讲的不是闲话,而是杜甫的感受和感情。一个人写诗,主要是要传达出自己的感受,你的诗是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”。杜甫这首诗之所以好,就是因为他把感动的过程写出来了。杜甫生在河南,不是在山东,别人老跟他说泰山怎么样,尤其他念《论语》、念孔子的书,他觉得泰山很了不起,所以他就写了那么一句“岱宗夫如何”。“岱宗”指泰山,管它叫“岱宗”,是因为他很早就听过孔子的赞美,所以认为它是山里最高的一个宗族、一个领袖,这是对泰山的尊称。“夫”字是一个语助词,就像我们现在说的“那”。我以前讲过,比兴的诗是用形象来打动人,给人直接的感动。赋体直接就写了,所以就看说话的口气是怎么样的。杜甫说“岱宗夫如何”,泰山还没有出现,期待的感情就写出来了。


  “岱宗夫如何,齐鲁青未了”,他说泰山果然了不起,因为泰山山脉绵延起伏,经过齐、鲁两国的国境,那一片绵延的、青苍的山色,“齐鲁青未了”,你看不到尽头。开头的两句,不但有气象,还有杜甫的感情。山还没有出现呢,已经把期待的感情写出来了。


  “造化钟神秀”,杜甫那会儿还没有看别的山,所以他觉得泰山很了不起。“神秀”是上天给他的,“神”就是说上天的,不是人所能做成的,是天生来的,与天地的精神合二为一。“钟”,我们现在常常说一个人的感情“情有独钟”,“钟”就是重点都放在了什么地方。他说泰山这么美的山,这么广远的气象,真是“造化”。“造化”就是造物主,创造天地宇宙的那个神灵。他说真是造化的情有独钟,把天地之间最美的灵秀之气都给了泰山。


  “阴阳割昏晓”,就走得更近了。他说这山很高,这是一个很概念化的描述,究竟怎么个高法,他要把这个山的高写出来。什么是阴和阳?假如是一座山,山的南边太阳可以照过来,所以叫阳。那山的北边,背太阳的就叫阴。假如是一条水,水的北面是阳,水的南面是阴。用阴阳来说山水的时候是反的,山北是阴,可是水北是阳。“阴阳割昏晓”中的“割”字,有人赞美杜甫用字“坚而难移”,这么坚强,你改不了这个字,他找了一个最有力量、最鲜明、最恰当的字用在这里。“昏”是天黑,“晓”就是天亮了。他说因为山这么高,这边完全是黑的,而那边天很亮,阴阳就如一刀切开了一样。


  “荡胸生曾云”,他从没有看见,到看见了。光在那远远地看一看吗?陶渊明是如此的,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陶渊明很少写爬山,只是采菊花,看一看“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”。历史上记载,陶渊明有足疾“不良于行”,所以他只是望一望南山。谢灵运就不然,他一看到山,非要爬它一爬,爬到顶上才算。杜甫呢,他当然要爬了,他小时候身体非常壮,他写过这样的诗句:“忆年十五心尚孩,健如黄犊走复来。庭前八月梨枣熟,一日上树能千回。”可是杜甫老年时说自己“左臂偏枯半耳聋”,左臂不能动,耳朵也聋了,“衰年病肺惟高枕”,又咳嗽又气喘——这是他的晚年。


  “荡胸生曾云”,他说我就往上爬,爬到一个相当的高处了,云就在我的胸前飘荡。“生曾云”,一层一层的云层,这云彩就飘到你的胸前。我第一次体会到白云飘到我的胸前,不是泰山也不是黄山,而是台湾横贯公路的梨山。我曾经在台湾教书,我班上有一个学生,他是高山族,书念得很好。有一年放假,他约我们到梨山去。他家住在山边上,离梨山一个果园农场不远,真的是早晨从他家里起床,云彩就一直飘到你这里来,所以“荡胸生曾云”。


  眼前是“荡胸生曾云”,他还向远方看一看,“决眦入归鸟”。“眦”是眼角,“决”是尽量地张开,说你尽力张大了眼睛,向远方看。看到什么?看到归鸟,远方的鸟,慢慢地在天空上消失了。杜牧有一句诗,说“长空澹澹孤鸟没”,你看一只鸟在天上飞,一直看到它远远地消失在天边。“长空”,没有边际的天空,“澹澹”,天不是很蓝,有一层云,茫茫的一大片。


  有人做过考证,杜甫的《望岳》到底是在哪儿作的?山底下作的还是山上作的?其实杜甫的诗从那时候看起来,他是爬山爬到半山时作的。何以见得?他从没有看见山,“岱宗夫如何”写起。然后远看,“齐鲁青未了”。再走近一点,“造化钟神秀”。然后开始爬了,“荡胸生曾云,决眦入归鸟”。还没到山顶,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。“会当”就是说将来我一定要这样做,就是一个未来的形势。


  “会当凌绝顶”,他一开始爬到半山,说我一定要“凌绝顶”,一定要爬到泰山的最高峰。“绝顶”是最高的,“凌”是登上去的意思,在上面叫“凌”。“会当凌绝顶”,他说我如果真的爬上了泰山的山顶,就“一览众山小”。你登到绝顶,往下一看,觉得那些山都是匍匐在脚下的。而他这个概念,其实是受了孔子的影响。


  我说过,“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”。他上到泰山,觉得天下是这么小,孔子没有看见过整个世界,他是从齐鲁这个范围来说的。孔子是鲁国人,如果以孔子的鲁国来说,泰山是了不起,像杜甫描写的“齐鲁青未了”,它不止山势盖过了鲁国的国界,还一直绵延到齐国的国界。所以孔子登泰山,觉得整个鲁国都在泰山脚下,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。


  这首诗在杜甫的诗里,虽然不算是一首很好的诗,没有很深刻的思想,可是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本质——向善、努力。一个人的本质是什么?有的人认为中国的儒家注重人际的关系,讲谦虚,也讲礼让。可是中国儒家的精神,有一个是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。


本文首发于2023年4月28日《新华每日电讯》草地周刊原标题《杜甫的集大成是怎么形成的?》。叶嘉莹讲授,于家慧、陈学聪整理,张海涛审校。


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“‘中华诗教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”(项目编号:18@ZH026)的成果之一。


NANKAI UNIVERSITY 


往期回顾:

*八一喜报!这位南开校友荣立二等功!

*上新!南开大学本科专业+1

*郝家桥集中授牌!南开大学首批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率先成立

*最新!南开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生源质量全面提升!

*揭牌!这一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南开大学

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

图片来源: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

编辑:丁佳怡 刘畅

审核:李娜 郭威 高雨桐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